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十字鎮界首村
網址:www.hyundaivietnams.com
專線:0550-5250999
傳真:0550-5250999
家庭糧食倉儲設備簡陋、保糧知識缺乏,庫存的糧食由于蟲蝕、鼠咬、霉爛變質等原因損失在5%左右。因此,改善倉儲條件,提高保糧技術,減少庫存糧食損失,保持糧食的食用和衛生品質,對確保家庭用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。為了普及提高農村的科學保糧和糧食安全知識,消除人們習慣性片面認識和誤解,服務廣大消費者,特提出如下糧食安全保管實用問答:
大米的保管方法有那些?
1、適時通風。大米儲藏方式采用包裝堆放,要適時通風、定期翻動,既能降溫,又可散濕,防止結塊。夏季不宜多加工大米儲存。
2、低溫密閉。冬季加工的大米,如水分雜質含量在安全標準以內,趁冬季通風,使糧溫降低至10℃以下,密閉儲藏,一般可保管六個月。
3、隔離法。應本著“先加工糧先吃,后加工糧后吃”的原則,盡量減少成品糧食的儲存時間,使害蟲減少有繁殖的機會。若先加工糧出現害蟲多,而糧食又尚未吃完,則應另找盛器存放,與后加工糧分別貯存。
4、花椒防蟲法。桶、缸、袋裝米可用花椒防蟲,方法簡便,用一個小布袋,內裝7~10克花椒,放在裝米的桶、缸、袋內,若是用缸、箱裝米,米多可多放一袋花椒,用蓋子蓋好,米袋口捆扎緊,可有效地防止外界害蟲感染;如果大米已經有蟲,可將花椒袋放在下部,由花椒釋放出來的氣味,可刺激驅避米蟲。
面粉的保管方法有那些?
1、注意儲藏條件。存放面粉的倉房必須清潔、干燥、無蟲,包裝材料干凈無毒,切忌與有異味的物品堆放在一起,以免吸附異味。
2、合理堆放。面粉儲藏多為袋裝堆放。干燥低溫的面粉,宜用實堆,大堆,以減少接觸空氣的面積;新加工的熱機粉宜堆小堆,通風堆,以利散濕、散熱。不論哪種堆型,堆面要平整,堆底要鋪墊好,防止吸濕生霉。
3、密閉防潮。由于面粉吸濕性強,導熱性差,采取低濕入庫密閉儲藏,可以延長安全儲藏期限??刹捎萌珎}密閉或糧堆壓蓋密閉,也可采用塑料薄膜密閉糧堆的方法。這樣既可防潮、防霉,又能形成一定的缺氧環境,減少氧化作用和害蟲感染。
4、嚴防蟲害。面粉容易生蟲,一旦生蟲較難清除,熏蒸殺蟲效果雖好,但蟲尸仍留在粉內,影響粉質和食用。因此,面粉應嚴格做好防蟲工作,也可采用花椒防蟲法防蟲。
植物油的保管方法有那些?
植物油保管的基本要求是:避光、密封、低溫、隔水。
1、嚴格控制植物油質量。植物油含水多、含雜質多,容易引起酸敗變質。要求植物油在裝桶前認真進行檢查,符合安全儲藏要求的,才能裝桶。
2、保證裝具清潔、不滲漏。裝具的清潔與否,對植物油質量和儲藏穩定性影響很大,要求裝油前認真做好裝具的清潔工作,除去裝具內的油腳、鐵銹和異味。同時還要檢查有無滲漏、破損情況,一旦發現要及時修補。
3、密封靜置。密封可以防止外界污染,避免日光照射和與空氣過多地接觸,靜置可起沉降作用,使水分和雜質沉于容器底部,因此可提高油脂的品質。
4、放油位置要求陰涼、清潔。對儲存的植物油要定期檢查色澤、氣味和口味,發現問題及時處理?! ?
如何使用 海帶防治大米害蟲?
利用干海帶吸濕防蟲的原理,在儲糧盛器中以50公斤大米加干海帶0.5公斤的比例放入干海帶,每放7-10天取出海帶曬干一次,反復存放3-5次,能減少糧食帶菌60-90%,粉螨、蛾類害蟲98%死亡,糧食不變色、無污染、海帶仍可食用。
大米中的黃粒米是否含有黃曲霉毒素B1,大米中含有黃粒米能不能食用?
稻谷脫殼碾白后為大米,一般為白色。稻谷在收獲期間,如遇高溫多雨未能及時脫粒干燥,米質很容易被漚黃,加工的大米,常帶有黃粒米,嚴重時可使整批大米帶有黃色。稻谷儲存時間過長或因保管不善,也會使加工的大米帶有黃粒米或使整批大米呈現黃色。黃粒米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大米中的營養成分發生了成色反應,一般是糧食中的氨基酸和糖類等物質發生反應而產生顏色,也稱為非酶褐變。
平時所說的黃曲霉毒素是指黃曲霉毒素B1,它是由黃曲霉菌等霉菌的有毒菌株,在特定的高溫高濕環境條件下產生的肝毒性代謝產物,對人、畜有急性毒作用和誘發肝癌的作用。因此,國家對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1的最大允許量有嚴格的限定。衛生標準規定,大米中黃曲霉毒素B1的最大允許量為每公斤不得超過10微克,相當于一億分之一。通過大量的檢測結果表明,在正常保管條件下,即使儲存較長時間,含有黃粒米的大米中黃曲霉毒素B1的檢出率仍很低,黃曲霉毒素B1的含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檢出率更低。但如果保管不善,使糧食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發霉,就有可能污染黃曲霉毒素B1。
從上可知,黃粒米與污染黃曲霉毒素B1的大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其產生的原因也不相同,黃粒米的顏色與黃曲霉毒素B1沒有必然的關系,黃粒米不是黃曲霉毒素B1的代名詞。所以,大米中雖含有少量黃粒米,只要符合標準規定就可以食用。
什么是陳糧?陳糧加工的成品糧可以供人食用嗎?
陳糧不是陳化糧,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。通常把當年收獲的糧食叫做新糧,把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叫做陳糧。一般來說,在正常儲存條件下,陳糧除色澤、風味、口感有所下降外,其它品質指標與新糧差不多。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的,如果儲存品質指標尚未達到陳化標準的,仍視為正常糧食。有些耐儲糧種的陳糧品質比新糧更好,如儲存2~3年的陳小麥,經過后熟作用其品質指標遠遠優于新小麥。因此,陳糧加工的成品糧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。
什么是陳化糧,是怎么產生的?
糧食陳化是一種自然現象。糧食是有生命的有機體,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,特別是超過正常儲存年限以后,糧食的內部結構逐漸松弛,酶活性降低,呼吸能力衰退,生活力減弱,這是糧食自身的生理、生化變化過程。糧食在儲存期間即使是未發熱、生蟲、生霉,也仍然存在陳化的自然現象。糧食陳化現象表現在食用品質和使用品質下降,嚴重陳化時食味明顯變差,酸度明顯增加。
儲存品質判定規則將陳化糧定義為:儲存品質明顯下降,一般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稻谷、玉米、小麥,不包括成品糧。糧食是否能供人吃或作飼料,是以衛生標準來判定的。國家不允許陳化糧流入口糧市場,是從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來考慮的,讓陳化的糧食在沒達到不能食用的程度之前,即轉移到制造酒精、飼料等非直接食用的用途方面,而不是因為陳化糧是有毒有害的糧食。
陳化糧就是含有黃曲霉毒素B1的有毒糧食嗎?
陳化糧和污染黃曲霉毒素B1的糧食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,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相同,判定的標準也不相同。把陳化糧說成是有毒糧食,是對標準的誤解,把陳化糧說成是含有黃曲霉毒素B1的有毒糧食,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。